【阜陽心理咨詢中心】兒女孝不孝順,吃一頓飯就知道了
編輯: 時間:2024-12-28
阜陽心理咨詢中心
01為什么孩子不孝順從你上菜時就做錯了和朋友聊天時,她說起了最近的煩心事。前幾天,她拖地時,一不小心腳底打滑,狠狠地摔了一跤,痛得她齜牙咧嘴。當(dāng)時,她兒子正在客廳看著動畫片,眼見她摔倒起不來,卻沒有過來扶一下,或者關(guān)心一下,而是瞥了一眼,然后就繼續(xù)看電視了。朋友又氣惱又心寒,真想好好說兒子一頓,奈何腳上的刺痛感不斷傳來,她只好一瘸一拐地出門看醫(yī)生。許久,她兒子才打電話過來,問的卻不是“傷得怎么樣”,而是“怎么還沒回來?晚飯什么時候有得吃”。就知道吃,就只想著自己,朋友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生了個白眼狼。但說實話,朋友兒子有這個表現(xiàn),我一點也不意外。平日里,朋友對兒子無微不至,不管遇到什么情況,都一定把兒子的一日三餐安頓好。并且,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是緊著兒子一個人吃。每次她還在炒菜,就叫兒子先吃著,等她出來,桌子早已一片狼藉,好吃的菜也被兒子吃光。教育專家盧勤曾說,“一個家庭,假如在飯桌上菜時家長擺錯了位置,將來就沒有你的位置。”北京師范大學(xué)教授錢志亮也說:“每個小孩子都十分在意吃的,所以在飯桌上就能造就一個自私的孩子。”沒有天生的白眼狼。孩子不孝順,不心疼父母,其實都是父母一口一口喂出來、慣出來的。02孩子吃飯的模樣藏著孩子最真實的教養(yǎng)《禮記》有云:“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看似小小的一方餐桌,一個家庭的教養(yǎng)卻全在里面了,禮貌、忍讓、自私、分享……都可見端倪。知名學(xué)者馬未都就曾講過一個故事:一位爸爸跟兒子及其朋友吃飯,吃完后,這位爸爸對兒子說:“你這個朋友,不可深交。”兒子很疑惑,爸爸便解釋道:“你看他夾菜時,習(xí)慣把筷子插到菜里翻上來,扒拉兩下夾起自個兒的菜,根本不顧及別人,這種人就很自私。”后來,這個朋友真的因為一點兒小利益,就果斷背叛了他,驗證了父親的話。吃品見人品,餐桌見三觀。一個孩子,若在吃的面前都很自私,總是挑三揀四,不顧他人,不懂分享,不知規(guī)矩,那他長大了又能有多大概率是孝順的呢?可生活中,很多家長卻總覺得一家人吃飯沒有那么多講究,不僅無視餐桌禮儀,還在餐桌上無底線縱容孩子,給孩子特殊優(yōu)待。想起網(wǎng)上一個牛肉面的故事,特別發(fā)人深省。一位奶奶,每天接到放學(xué)的孫子后,都會帶著孫子先去學(xué)校旁的餐館吃面。一人一碗牛肉面,奶奶卻每次都把自己的牛肉都夾到孫子碗里,然后一臉慈愛地看著孫子大口吃肉。有一次,奶奶去窗口端面時,提前把自己碗里的牛肉都夾到孫子碗里。孫子沒看見,便嚷嚷著要奶奶把肉給他。奶奶再三解釋已經(jīng)夾進去了,但孫子就是一口咬定奶奶把牛肉偷吃了。期間,男孩一邊叫嚷,還一邊用筷子粗魯往奶奶碗里掏,直到全部面條都掏在了桌子上。即便如此,男孩也沒有停止對奶奶的謾罵,反而哭鬧更大聲了。不禁想起一句話:家長太疼孩子,往往養(yǎng)出一個只疼自己的孩子。在心理學(xué)上,就有個詞叫“受之無愧感”:指的是孩子習(xí)慣了接受,就會覺得什么都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餐桌上,飯菜若都按著孩子的喜好來,總是給孩子特殊照顧;好吃的也都緊著小孩先吃,大人自己隨便將就,孩子就會“受之無愧”,不懂感恩。反之,你稍微忽視了他,他就會心生不滿和怨恨。所以,孩子再小,也別給孩子太多縱容;餐桌再小,也別少了該有的教育。03想要孩子不自私這五點教育不能少每個孩子最初都只是一張白紙。父母給孩子什么樣的教育,孩子以后就會變成什么樣的人。小小的飯桌,看似不起眼,卻是家庭教育最好的修道場。一蔬一飯,一勺一菜,都通著人性,既照出吃飯人的品行,又照出眾生百態(tài)。父母要想培養(yǎng)孝順的孩子,不妨從餐桌開始,給孩子立下這幾條規(guī)矩。1. 不準(zhǔn)把家庭當(dāng)成飯店因為家里有長輩幫忙帶小孩,隔輩的寵愛通常都是更勝一籌。應(yīng)采兒家里也不例外,比如Jasper想吃什么外公就立刻按要求給做。被應(yīng)采兒發(fā)現(xiàn)幾次后,她便給Jasper下了嚴重警告:家里不是餐廳,人家煮了什么你就要吃什么,不許對飯菜挑三揀四。是啊,把家當(dāng)飯店,只會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特權(quán)感,認為自己的需求就應(yīng)該被無條件滿足,從而逐漸變得自私與冷漠。趁早讓孩子明白,不管飯菜是否好吃,是否合胃口,飽含的都是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孩子才懂得感恩。2. 不準(zhǔn)先動筷為了讓孩子及時吃上熱飯,不少父母總會在飯菜快要好的時候就叫孩子先吃飯,養(yǎng)成了孩子先動筷子的壞習(xí)慣。殊不知,幾分鐘餓不壞孩子,卻能教會孩子什么是尊重。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也曾給父母們支招:當(dāng)孩子喊餓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自己也餓著肚子,但還要煮飯菜,要想快點開飯,就要一起幫忙。另外,如果遇上某個家庭成員不能回家吃飯,父母也要帶著孩子提前分出一份干凈的飯菜留給他。這件事雖小,卻讓孩子知道,尊敬和孝順長輩是必須要做的事。3. 不準(zhǔn)把好菜都放到自己面前現(xiàn)在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從小被家里寵著的,被優(yōu)待,被放在家庭C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孩子的位置擺得越高,父母的位置就越低。特殊照顧,只會滋養(yǎng)孩子的自私;一味寵溺,只會給孩子唯我獨尊的錯覺。最好的菜肴放在長輩面前,是最基本的禮貌。也是在潛移默化地告訴孩子,家庭中誰才是最重要的人。4. 不準(zhǔn)吃得滿目狼藉餐桌,不僅只是滿足口腹之欲的地方,更是展現(xiàn)自身修養(yǎng)與素質(zhì)的場所。而在飯桌上不顧他人的感受,吃飯聲音大,到處掉飯菜,夾菜時挑挑揀揀,就是自私和沒有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試想,一個從小就不把別人的感受看在眼里的孩子,長大后又如何指望他能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找想呢?教會孩子管好自己,顧慮他人,他才能懂得自尊與尊重別人。5. 不準(zhǔn)吃完飯就擦嘴走人之前,我肚子有些不舒服,便叫女兒吃完飯后把餐桌收拾干凈。結(jié)果女兒竟然跟我說:“我可以幫你收拾碗筷,但你要給我看一集電視。”什么叫幫我?家務(wù)是我一個人的事嗎?為了讓女兒可以多一點時間學(xué)習(xí),我一度大包大攬,不讓她做一點家務(wù),干一點活,結(jié)果我費心費力,她卻把我的付出當(dāng)作理所應(yīng)當(dāng)。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后,我堅持讓女兒每天飯后收拾餐具、清理垃圾。從而讓女兒明白,自己是家中的一份子,任何家務(wù)活,自己都有義務(wù)做。多實踐、多體驗,孩子才能看見父母的辛苦,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在勞動和付出中學(xué)會感恩。04養(yǎng)出一個心中有他人的孩子才是父母最大的福氣看到一個讓人心頭一暖的視頻。一家人在外面吃飯,飯店先上了爸爸的那份面條,小孫子看到爺爺?shù)拿鏃l還沒有做好,便一把把爸爸的面移到了爺爺那里,然后又細心地擦拭了筷子,讓爺爺先吃。還有一個小女孩,雖然媽媽給她裝了一盤的蝦,但她卻把剝好的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蝦,都先放到了媽媽碗里,說要分享著吃。不禁想起國學(xué)大師曾仕強說的:“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成為天才,而是讓他心中有父母。”深以為然。養(yǎng)育孩子,固然有很多重要的教育內(nèi)容需要花心血。但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教育,是要讓孩子心中有父母,有他人。正如作家畢淑敏說的:“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
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為人父母,我們不圖孩子回報,但擁有一個懷揣感恩之心,能發(fā)自內(nèi)心地關(guān)心和愛護身邊人的孩子,就是父母一生最大的福氣。并且,孩子的這種體諒和教養(yǎng),謙讓和禮貌,也會變成他自己一生的財富。所以,不要再只把餐桌當(dāng)做一個填飽肚子的地方,而是要當(dāng)做孩子品質(zhì)培養(yǎng)的“修煉場”。點個“在看”,希望父母們都能在飯桌上好好教育孩子,養(yǎng)出一個有修養(yǎng)、懂感恩的好孩子。
------分隔線----------------------------